諾貝爾獎是怎么變得這么厲害 揭諾貝爾獎進化史
這一切都源于一則錯誤的新聞報道。1888年,一家法國報紙錯誤地刊登了炸藥的發(fā)明人阿爾佛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去世的消息。其實去世的是他哥哥,路德維格•諾貝爾(Ludvig Nobel)。但是這家報紙不但在事實核對上不怎么用心,還火上澆油來了篇詆毀:“阿爾佛雷德•諾貝爾博士,因找到了以史無前例的速度殺死更多人的方法而發(fā)財的人,昨天去世了。”據說,諾貝爾想到自己可能要以“死亡商人”的稱號被后人銘記,十分痛心;為了重新掌控他的名聲流傳,他決心用自己的財產設立一個獎項,頒發(fā)給那些對人類作出積極貢獻的人。
阿爾弗雷德•諾貝爾是個名人,其名聲不光來自他毀滅性的發(fā)明,還來自他的孤僻。諾貝爾的遺囑直到去世一年之后才公諸于眾。這份令人驚訝的聲明從一開始就引發(fā)了大量的外界興趣,諾貝爾博物館的館長古斯塔夫•凱爾斯特蘭德(Gustav Källstrand)說。“發(fā)明炸藥的人竟然把他的錢用來創(chuàng)立一個和平獎,這一事實——還有很多別的事情——讓大批人對這個獎項產生了興趣。“他說。
諾貝爾獎也因巨額獎金而引發(fā)了大批關注。至少自文藝復興早期起,科學家們就被授予勛章、金錢乃至貴族頭銜(來個爵位怎么樣啊,艾薩克先生?)作為獎勵。但這些獎勵跟諾貝爾獎的獎金比起來都差遠了。在早期,一份諾貝爾獎獎金相當于學者20年的薪水。這份獎金是 “天才獎”的原型——能讓學者自由地追尋自己的研究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