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象群40天“暴走”400公里,可能迷路了!
沿途縣市的有關部門發(fā)公告提醒民眾:不圍觀、不驅趕、不拍照、不挑逗、盡快撤離,還貼心地提醒“請勿在院子曬玉米等亞洲象喜食的農作物”。所幸今年亞洲象北遷未造成人員傷亡,但在短短40天時間,該象群在元江縣、石屏縣共肇事412起,直接破壞農作物達842畝,初步估計直接經濟損失近680萬元。
據(jù)云南省森林消防總隊27日消息,聯(lián)合指揮所嘗試利用投食方式引導野象,并使用大型車輛機械封堵外圍道路,防止野象進入市區(qū)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傷害。
日益碎片化的野生動物棲息地
云南省林草局5月28日在媒體上表示,將采取多種措施防止象群北遷,使其逐步返回普洱或西雙版納原棲息地,有效保護亞洲象群。
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qū)始建于1958年,后不斷擴建,并于1986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由地域上互不相連的勐養(yǎng)、勐侖、勐臘、尚勇、曼稿5個子保護區(qū)組成,是中國境內亞洲象分布最多、最集中的地區(qū)。值得注意的是,西雙版納保護區(qū)的5個子保護區(qū)并不是連成一片的。錯綜復雜的公路和鐵路將一塊塊森林切割,持續(xù)發(fā)展的村莊和城市也在一天一天蠶食著大象本就不多的棲息地。
中國亞洲象的數(shù)量從1980年的大約170頭增加到現(xiàn)有的300頭,但是棲息地面積卻由1976年的2084k㎡下降到近幾年的500k㎡以下。無法在雨林中獲取到足夠食物的亞洲象們,只能一步一步走向森林的邊緣,來到人類居住的村莊和農田中尋找食物。
“對野生亞洲象來說,它們的家園并不限于保護區(qū)內。”吳兆錄解釋說,自然保護區(qū)是人為劃分的概念,區(qū)域內外土地利用形式不同,保護區(qū)內是森林,保護區(qū)外是農田,但這些地方原來都是野生大象的棲息地。正常情況下,大象白天在保護區(qū)內的大樹下乘涼,到溪邊玩水、休息,傍晚走到保護區(qū)和村莊中間的過渡帶尋找包谷、甘蔗、水稻等食物。
吳兆錄回憶,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到2000年間,野象離開保護區(qū)到農民土地上“肇事”的情況就已經非常多見了。近年來,由于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大象在西雙版納找不到東西吃,離開保護區(qū)的距離越來越遠,向北走到普洱,甚至更北部的地區(qū)。據(jù)吳兆錄團隊觀察,最近五年,普洱的野象數(shù)量明顯增多。
“過去20年,中國亞洲象分布區(qū)內的棲息地面積減少了40%以上,我認為日益加劇的人類活動的干擾,是主要原因”,張立指出。他的團隊長期觀察云南臨滄、普洱和西雙版納野生亞洲象,對野象棲息地選擇行為、活動節(jié)律、覓食行為等開展了深入研究。2017年,張立團隊在《科學報告》發(fā)文指出,上述地區(qū)自1975年至2014年,亞洲象的土地分布正在縮小和碎片化,而與亞洲象分布范圍相似的天然森林正受到橡膠和茶葉等經濟林的明顯侵蝕。
該研究表明,橡膠樹與茶葉的種植侵占了原始森林。在1975年~2014年的40年里,天然林的面積從占研究區(qū)域總面積的69.31%下降到57.81%,耕地面積從21.13%下降到6.45%,與此同時,橡膠林的面積擴大了23.4倍,占地面積從0.52%上升至12.71%,茶葉種植面積也從8.77%增加到22.01%。
與此同時,保護區(qū)內環(huán)境的明顯變化,也導致亞洲象的食物越來越少。亞洲象偏好竹林、竹闊混交林、灌草叢與草地植被等,云南省林草局在2020年接受財新報道時就表示,因保護力度不斷加大,森林郁閉度(指森林中喬木樹冠遮蔽地面的程度)大幅提高,亞洲象的可食植物反而減少,不少象群逐步到保護區(qū)外取食。
吳兆錄指出,以前,橡膠樹下還有草可以吃,現(xiàn)在農民為干活方便,使用除草劑,大象的食物更少了。此外,城市化建設推進、外來人口不斷涌入,都會對野象造成侵擾。簡單來說,飛機在天上飛、汽車在高速公路疾馳,附近森林中的大象都能感受到。
“玉溪、昆明附近人口密度大、交通網絡復雜,野象在這些地方也會感到不安,不論是出于保護市民安全的角度,還是出于對野象的保護,人為干預或其他方式,讓大象返回普洱、西雙版納,是目前最好的辦法。”吳兆錄同時指出,野象南歸后,更重要的是進一步思考,如何將大象留在西雙版納和普洱、如何保護野生動物原始棲息地。
“這是產業(yè)結構調整的問題,需要當?shù)卣、更高級別管理部門來想辦法解決。”張立分析說,對于自然環(huán)境好、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的西雙版納等地,不能以GDP為其發(fā)展的唯一評判標準,這些地區(qū)承擔著更重要的自然環(huán)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