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兵馬俑在哪兒?怎么走?(2)
為了更好地保護這座歷史文化的寶庫,在一號陶俑坑上面,建造了一座以拱形鋼架為主體的卷棚式結構的大型展覽廳。這座建筑長230米,寬72米,高22米,可以容下兩個足球場。二、三號坑展廳均為平頂網架結構的封閉式建筑,建筑外觀為覆斗形,象征秦漢墓葬形制。1979年,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正式建成對外開放。 人們在展廳內的一號兵馬俑坑里可以看到已經出土和整理過的1000多件兵馬俑,其他5000件在陸續(xù)整理。這支威武、肅穆的秦始皇軍隊的氣派,已經可見一斑了。
這是一個面向東的長方形軍陣,前面有三列共210個武士組成的前鋒,隨后是步兵與馬拉戰(zhàn)車相間的38路縱隊,成為這支軍隊的主體。軍陣的兩側及后面各有一列武士,分別面向南、北、兩,這可能是側防和殿后的衛(wèi)隊,以防側尾受襲。 所有陶俑、陶馬與真人真馬的大小、比例十分相近,完全符合現(xiàn)代解剖學,反映了秦代雕塑藝術的高超水平。從陶俑位置和裝束,大致可以觀察出他們的等級和兵種:一般的兵卒身著短褐或不帶花邊的鎧甲,頭挽發(fā)髻,有的還戴著軟帽,腿扎行膝,足穿方口齊頭淺履,顯得靈活善戰(zhàn);中下級軍官則身穿帶花邊的前胸甲,頭戴單卷尾長冠,足蹬長靴,顯得驍勇、堅毅;而中級以上的將軍身披彩色魚鱗甲、頭戴雙卷尾長冠,胡須較長,一看就是久經沙場的老將,他們的位置一般靠后。
除步兵俑外,還有牽馬的騎兵俑、駕車的御手俑、乘車的車士俑、挽弓的弩兵俑和跪射俑等,他們裝束各異,作出自己特有的姿勢,十分容易辨認。 陶俑在細部的制作上刻畫得十分真實。每個陶俑的頭部相貌、神態(tài)各不相同,顯然是古代雕塑家單個塑造的,而不是出自一模。他們通過肌肉紋理和眉、眼、口鼻的細膩處理,揭示將士們豐富的表情和內在性格。將軍深謀遠慮、氣宇軒昂,士兵們沉著機智,面帶幾分稚氣,反映了當時軍隊的昂揚士氣。此外,陶俑造形大都帶有關中人的特征:方臉闊額、大嘴厚唇,留八字胡,身材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