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三庚數(shù)頭伏什么意思?入伏時間怎么算?
夏至節(jié)氣馬上就要到了,夏至是夏季的第四個節(jié)氣,代表著夏季最熱的時候到了,而夏季最熱的時間就是三伏天。俗語有說“夏至三庚數(shù)頭伏”這是什么意思?入伏天是什么意思?本篇文章小編就為大家?guī)砭唧w介紹。
今年夏至是農(nóng)歷五月初一,公歷6月21日,是干支乙未日。俗話說“夏至三庚數(shù)頭伏”,意思是夏至后第三個庚日就入伏了。夏至過后,第一個“庚日”是農(nóng)歷五月初六,公歷6月26日,是干支“庚子”日;第二個“庚日”是農(nóng)歷五月十六日,公歷7月6日,這天是小暑節(jié)氣,是干支“庚戌”日;第三個“庚日”是農(nóng)歷五月二十六日,公歷7月16日,是干支“庚申”日,這一天才真正地入伏,進入伏天。
今年初伏是從農(nóng)歷五月二十六日到農(nóng)歷六月初五日,即公歷7月16日到7月25日。初伏只有10天時間,氣溫逐漸升高,是夏季最炎熱的初始時期,是太陽光照強烈,太陽輻射熱最大的時候,是地面和植物葉面水分蒸發(fā)量逐漸增強的時。
三伏是中原地區(qū)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nóng)歷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歷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間。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歷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后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
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huán)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復一次。
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1個庚日為末伏。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xiàn)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xiàn)5個庚日則為20天。看來,庚日出現(xiàn)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xiàn)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