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網(wǎng)首頁

養(yǎng)豬千年的中國被卡脖子 為何如今國內的種豬會依賴進口

2021-03-10 14:43:13來源:四海網(wǎng)綜合

  【養(yǎng)豬千年的中國被卡脖子】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豬肉消費國和生豬生產(chǎn)國,平均每年要吃掉7億頭豬,全世界一半的豬養(yǎng)在中國。

����4.jpg

  對于養(yǎng)豬從業(yè)者來說,種豬繁育是整個生豬養(yǎng)殖金字塔體系的頂端,若沒有塔尖,下面都無從談起,因此說是“豬芯片”毫不夸張。

  然而,我們日常餐桌上的豬,90%都是引進品種的血統(tǒng)。

  中國有數(shù)千年養(yǎng)豬史,本土豬是一代代繁殖而來的,為何到了現(xiàn)在,國內的種豬會依賴進口?

  中國畜牧業(yè)協(xié)會副秘書長李景輝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本土豬雖然味道不差,但有三個明顯缺點。

  一是因為“慢”,二是因為“耗”,三是因為“肥”。比如,美國的杜洛克豬、丹麥的長白豬、英國的大約克夏豬(以下簡稱杜長大)等進口品種6個月就能出欄,一般中國土豬喂一年才可以;土豬的“料肉比”還高,想要豬增重1公斤,土豬需要喂4-6公斤的飼料,而洋豬可以少到2-3斤;此外土豬的脂肪含量普遍較高,一般達60%左右,而洋豬只有40%。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國人對豬肉特別是瘦肉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因此必須對本土品種進行改良。

  然而種豬改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需要幾代繁衍,投入高、見效慢”,李景輝表示,種豬繁育是10億元資金起步的產(chǎn)業(yè)。“前期一次性投資就高達10億元,包括設備、檢測、場地等多項硬成本,這還不算完,之后每年還需要數(shù)億元的育種費用。”據(jù)悉,2007年新希望集團開始籌建自己的育種體系,13年的時間里就投了30個億。

  劉永好在提案中表示,對需要長期投入的育種科技項目,近年來重視不足,一些企業(yè)為追求短平快效益,在育種、科研、設施建設等投入上也嚴重不足。

  這就導致我國種豬市場基本成了洋豬的天下,市場上銷售的仔豬90%屬于洋豬的后代。

*聲明:本文由四海網(wǎng)用戶yanfang原創(chuàng)/整理/投稿,本站收錄此文僅為傳遞更多信息,幫助用戶獲取更多知識之目的,內容僅供參考學習,文圖內容如存在錯誤或侵害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lián)系,本站承諾2小時內完成處置反饋工作。